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正文
日常分享
我国的行政区划“省”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的
“省”在古代称为行省,行省的设置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。北魏为了统一指挥战事和调度战区人力、物力,在州之上设立“某某道大行台”,集中行使军事、行政权力。这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,是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。
隋、唐初期,为集中战役方向的力量,也延袭设立。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“陕东道大行台”的职务。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。元代,在中央设立中书省,以总理全国政务,作为最高行政机构。在地方上设立“行中书省”管理地方事务,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,后来“行中书省”简称为“行省”,从此,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。
“省”的本意为宫禁,引申为中枢机要、行政机构的名称,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,有代表中央行使权力的意思。明朝废宰相,中央已无称“省”的官府。地方的行省一称虽被废止,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“省”。
于是“省”的含义遂由宫禁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,影响直至今日,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。从制度层面而言,元朝行省辖区广阔,权力集中,地方军、政、财权无所不统,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及百年,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作用是不容低估的。
明代共有十三布政使司,而习惯上仍称行省。清代也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,清初增为十八行省,后加入奉天等三行省,又增为二十二行省。可以说元代的行省制度,加强了中央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,奠定了现在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基础。